top of page

諾貝爾獎赤崎紀念獎學金得主 66: 態度決定一切(上)

  • anueducation
  • 2019年8月29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圖文/66 採訪編輯/Akane


諾貝爾獎赤崎紀念獎學金的殊榮得來不易,不過,在66沉穩的眼神中,成功的理由,看來卻格外單純──或許就是始終如一的專注,做事嚴謹,一絲不苟,這兩項武器就夠帥氣,足以克服各種留學生活中的阻礙了!

他時而是留學生,時而是大學生導師,忽而在留學生群組裡呼朋引伴,忽而閉關在研究室裡,留學生、學者、留學生會長,這三種身分在66身上轉換自如,夢想在他的堅持下揮灑精采。



Q:為什麼會選擇日本留學呢?


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樣,有的人是喜歡動漫,愛影片,學日語等等來到了日本。我是在國內大學學的土木領域,再加上當時周圍的朋友們很多都出國留學自己怕未來沒有競爭力,所以也加入日本留學的行列。




Q:能不能和我們介紹你在日本時的校園生活呢?


我目前是理工學院博士生2年級。目前研究室有5位博士生6位碩士生。每一個人研究主題不同。我主要的研究是鋼結構和鋼橋的防震減災。例如:研究高架橋建造時使用的鋼材鋼材,本身的特性耐震度等。在國內大學的專業是環境工程,正式進到日本的大學院(研究所)前,我先在目前的實驗室當半年的旁聽研究生。

大學院1年級時,專業課程 1週約有7堂專業課和日語課2堂。第二年沒有課,單純的實驗寫論文,同時指導本科生畢業。博士班沒有課,主要任務是做研究(實驗+論文),然後帶4年級生一起做實驗指導他們的學士論文。


Q: 日本的大學和國內大學課程有什麼差別呢?


理科大學4年級主要做畢業論文,日本的大學和國內不大一樣。國內會需要學生做畢業設計例如:橋梁、房子設計之類。但日本的大學,除了畢業設計外會要求學生,要做實驗做到一定的量和完成論文才能畢業。但因為不可能為一個4年級學生開一門實驗,所以碩、博士生會一起進行實驗。因為大學生學得是基礎的專業內容,這時我就會將一部分基礎的實驗內容交給大學生去進行。而我也會指導4年級學生如何做數據分析和實驗。因為實驗是有計畫性和時間性的,不會馬上有成果,所以平均月底時會和教授統一彙整研究進度。待在實驗室的時間是很長的,平均每天都晚上10點或12點回家。除了做實驗外,也需要學習不同的製圖或實驗用軟件。



Q:2018年你獲得了諾貝爾獎赤崎紀念獎學金,可不可以和我們聊聊日本的獎學金呢 ?


諾貝爾獎赤崎紀念獎學金是個非常特殊的獎學金。有社會人士、醫學類學生參與競爭。可以代表一份榮耀。我的例子也許很難讓其他留學生復刻。簡單來說就是論文發表數要多。當時碩士階段時非常努力發表論文,也作為當屆的代表發言人。我主要以英日語發表了文章。發表當天,所有的日本人都驚呆了,沒想到是一個外國人代表發言。 當時除了赤崎勇獎學金外,我也成功申請了大幸財團獎學金。 這個獎學金主要以文章和論文發表數作為判定基準。理科相對文科比較好發論文, 文科學生普遍日語程度好一些,所以推薦他們可以去申請一些有面試環節的獎學金。 因為我的書寫比口說好一些, 所以我選擇以學術發表的成果去申請獎學金。



Q:有很多學生覺得在日本讀理工科,只要數理強,日語沒這麼強也沒關係?這你怎麼看呢 ?

我覺得只說對一半。 因為當你語言無法表達時,可以讓實驗結果和數據說話。 而且我看很多理科生的論文是有一定格式的。 相對文科生簡單一些。 但說完全不會日語也不行, 因為你比需要發日語文章。 還有報告時需要使用日語。 我知道很多人想參與全英語授課的課程。有很多教授雖然會英語,但畢竟不是母語人士,所以完全只靠英語溝通的話, 有時候難免會詞不達意。另外,你日常生活中和研究室朋友溝通等等也會需要用到日語,所以來日本前有基礎的日語程度是,絕對必要的。不然大家都講日語,但你聽不懂時會有很多壓力。


Q:在日本留學,學到最有價值的是什麼呢?


學習上:嚴謹,一絲不苟。因為投稿的論文比較多,在英語和日語論文中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嚴謹,一絲不苟,相比歐美人,日本的審稿人更嚴謹,問的問題會更細膩。但是這個嚴謹如果在生活中-就會讓人覺得很死板,做事很慢。比如做實驗比起在國內做的更標準完美。日本做的實驗比起其他國家更精密,所以產出的結果質量上也更為準確。 嚴謹是指投稿論文時, 對於文章的產出格外嚴格。 私立大學比照國立大學的標準進行。這也跟教授的要求有關,所以我們實驗室產出的實驗數和成果都勝於其他的國立大學。 包括論文撰寫時的標點符號,也會相對要求細節,一個標點符號錯了都不可容許。


1.申請獎學金時若仔細地做好自我分析及文 件撰寫的話,事必可以成功獲取獎學金機會。

2.即使參加的是英語課程,留學前有基礎的語言能力是絕對必要的。

3. 研究課程需要長時間待在研究室中。除了嚴謹,一絲不苟的態度面對學業外最重要的就是「熱情」!


 
 
 

Comments


ANU Education 國際教育

©2015 by ANU Education

bottom of page